(厦大英国校友会第四届博饼迎新会合影留念)
2016年10月29日,由厦门大学英国校友会主办、“天下依邦”创业服务平台倾情赞助的“英国校友会第四届博饼迎新大会”在剑桥大学举行。来自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布里斯托大学、华威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等名校博士、硕士在读的近50位厦大校友相聚剑桥,同结英伦缘,共叙厦大情。 厦大情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是什么让我们相聚于此?
这个经典的哲学命题,对于相聚于剑桥大学的厦大校友来说,应该都有一个明确而坚定的答案吧? 英伦缘 跨越洲际与国度, 穿越历史与文化, 带着青春的理想与家国情怀, 不远万里来到英伦实现留学梦。 这是否意味着一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成为内心的核心驱动, 从此,便将风雨无阻、义无反顾? 下午两点半,聚会正式开始。主持人首先强调了厦大与英国的缘分,厦大第二任校长林文庆先生就曾在爱丁堡大学读书并获得内科学士和外科硕士学位,后受聘于剑桥大学研究病理学。嘉庚先生的外甥李成智(李光前之子)曾为剑桥大学wolfson学院捐献了图书馆和礼堂。足以见得厦大和厦大人在教育理念、办学过程、师资规格等诸多方面与英国的联系和渊源。全球化背景下,作为发达国家的英国在欧洲乃至世界经济秩序、经贸往来、政治发展、文化交流等诸多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中英两国关系而言,英国是率先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欧盟国家,是除香港外最大人民币境外交易中心,也是吸引中国留学生、开办孔子学院最多的欧洲国家,中英两国在多方面有着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一代又一代的厦大校友为深化中英关系、扩大两国合作、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和情感贡献了重要力量。
此次聚会,既有从苏格兰格拉斯哥、威尔士卡迪夫等地赶来的同学,也有在剑桥、伦敦、曼彻斯特等地一直为此次聚会贡献力量的学长姐;既有初到英国正经历语言、文化、生活方式适应期的硕士新生,也有已在英国学习生活了几年即将取得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既有已取得一定事业发展成绩的校友,也有正在创业期的毕业生。呈现出了“地域分布广、年龄跨度大、学科背景与研究领域多元、职业选择丰富”等特点。
从聚会仪式、博饼环节到聚餐再到晚上相聚剑河边上的酒吧谈心,7个多小时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让校友们分享了来英后的快乐喜悦,也分担了关于就业、未来选择等方面的迷茫与苦恼。这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经验,也为促进情感、优化交际圈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通过此次博饼迎新会,越来越多的校友知道了并积极加入到英国校友会的大家庭中,定将服务校友、回报母校,将嘉庚精神传承、发扬光大。 香港校友会理事长徐兰芳这样写道:“聚会合影很有意境,那棵树多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女同学们的一袭红衣昭示着热情奔放的青春。年轻的厦大学子集聚英伦,青春的火焰定将永不熄灭,祝福校友,祝福远方的厦大人!”
剑桥行 (剑桥的中国印记——剑桥大学出版社图书馆里一本关于徐志摩的书)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如果说,是康河的水滋润了诗人的心灵,那么,徐志摩也为国人打开了一扇了解剑桥的窗户。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而言,起初了解这所享誉世界的古老大学,应该是从《再别康桥》开始的,这首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用轻盈柔和的语言表达了细腻温暖、浪漫真挚的情感,其中对剑桥、康河的恋恋不舍之情也让国人对这里多了几分憧憬与向往。 (康河一景)
“终于来到剑桥了!”50多位厦大校友,不少是第一次来到这所憧憬已久的世界名校。秋末的剑桥,一阵凉风袭来,吹落了一片金色的叶子,时空仿佛回到了二十岁出头的牛顿被苹果砸中的时刻。为了纪念这位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伟大学生,六十多年前剑桥把这棵种植在林肯郡牛顿家后花园的树移植到了三一学院的门口。当校友们站在三一学院门口时,这一棵树、一个名字,又拉近了大家与剑桥距离: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 (由剑桥大学校友、著名物理学家Stephen William Hawking揭幕的“吃时间的虫”) 在剑桥的街上,有个钟被叫做“吃时间的虫子”。因为在它的顶端有一只凶猛的蚱蜢,每一分的第一秒它会张开嘴,最后一秒闭上,吞吃时间。这个钟的钟摆是西方的棺材,每到一个点钟便会重敲一响,提示人们,距离死亡又近一步。这对于初到剑桥的年轻人来说,不免有些震撼:剑桥用无形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对待时间、如何对待生命、如何面对死亡”等命题。 在剑桥大学化学专业博士金艳婷学姐的带领下,校友们参观了剑桥三大皇家学院:国王学院、三一学院、圣约翰学院。漫步于中世纪哥特式古堡,在夕阳的余晖中,感受着古老、神圣与庄严,手捧一本书,可以回到千年之前,亦可穿越至未来。沉静其中,仿佛可以感受到剑桥大学严谨的学术气息和自由的创造氛围,与穿黑袍的学生擦肩而过,仿佛自己也多了一点书卷气质。对于刚刚踏上学术之路、研究之路的学子来说,这次剑桥行无疑是一次难得且宝贵的具有丰富意义的旅程。 关于剑桥大学的创立,流传着诸多版本的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剑桥大学的创立因牛津大学师生与当地居民的冲突而起。1209年,牛津大学的一名学生失手误伤了当地小镇的居民,后来凶手仓皇而逃,激怒之下的居民们冲进牛津以私刑处死了凶手的三位室友。牛津居民的残忍行为竟被英王利用,借以挑战教会权威。学生的无辜牺牲卷入了错综复杂、血雨腥风的政治宗教斗争。为了逃避殴斗和向当局表示抗议,许多师生离开了牛津大学,来到当时的荒芜之地剑桥郡,创办了剑桥大学。如今,人们无法考证事件的动机与因果,但很多人愿意相信剑桥的创立本身就是叛逆与不顺从的结果,或者说是追求独立与自由。否则,也无法成为培养了诸多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物理学家、政治家的世界名校。据剑桥大学官方网站显示,从1904年至今,已有96位剑桥大学成员荣获诺贝尔奖。可见,这里启蒙了多少学子去追寻独立与自由的意义,又令多少有识之士流连忘返。
徐志摩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2005年,为了纪念在圣约翰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时的留学生活,金庸先生创作并手书对联“花香书香缱绻学院道,桨声歌声宛转叹息桥”。 (2012年7月4日,金庸先生的对联石在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落成。) 令人鼓舞的是,如今的剑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和中国印记,也有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精英学子来此求学。正如剑桥大学校训: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此地乃启蒙之所和智慧之源),厦大校友剑桥行,激励更多的厦大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去开拓!去挑战!去追寻!
图/文 王 杰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