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伦敦时间2017年1月29日(农历大年初二)下午; 北京时间2017年1月30日(农历大年初三) 地点: 伦敦Chinatown新世界大酒楼 异乡 相聚 伦敦 Chinatown街景 对英国人来说,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周末。留学生们依旧课程繁重、作业如山,在诸多论文的截止日陆续到来之前加班加点、通宵达旦。除了“白天不懂夜的黑”、遮不住的黑眼圈,看不出过多节日的盛装和打扮,但校友们还是愿意挤出时间聚一聚。 据厦门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权威发布的《厦门大学2016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16年厦门大学本硕博毕业生出国(境)留学人数共826人。其中,赴英留学人数达到168人,约占出国(境)总人数的20.34%。英国是厦大留学生人数仅次于美国的国家,是欧洲国家中厦大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随着厦大毕业生出国深造人数逐年攀升,赴英留学深造的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这些学生中,绝大多数不能在春节期间回家。 虽不能回家和父母团圆,但能和校友们、同学们一起吃吃饭、聊聊天,伴随式的听听学长姐的心得分享,寓学于乐中热热乎乎过个年,这种方式多少会让校友们少一份孤单。 下午四点,牛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骆奇先生、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姚博博士、供职于巴黎银行(伦敦)的赖尚伟先生与夫人、在英企业家辛艺群女士和叶晓军先生等嘉宾陆续到场。于布里斯托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华威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曼彻斯特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牛津大学、南安普顿大学等学校(排名不分先后)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校友们也如约而至。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当所有校友入座,组织者送上来自母校最真挚的祝福时,古典诗词的意蕴营造出了强大的文化磁场,大红色的餐馆布景和龙凤呈祥的屏风也迅速把诸位宾朋带入了东方语境,不远处特拉法加广场的华人集会演出也有了特有的意义:过年了!一场充满凝聚力、彰显使命感、具有归属感的聚会开始了! 学术 分享 冰冷的冬雨无法冷却相聚的热情,资深学长的关怀给予年轻学子奋进的动力。英国牛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暨首席咨询师、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院士骆奇博士作为校友代表致辞,并讲述了25年来的职业生涯和学术研究历程。 骆奇 85级计统系(硕士) 学者、研究员、首席咨询师 1985年,骆奇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厦大计统系,那一年国家教委没有组织单独的出国留学生选拔考试,而是以考研成绩为标准,全国第一名可以获得全额奖学金赴英留学。骆奇顺利赴英攻读研究生课程,于1992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且留在了英国。25年来,骆奇博士先后于伦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利兹大学、清华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担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讲师、特聘访问教授、研究教授和客座教授等职。多年的奔波辗转让他具备了全球视野、系统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和丰富的从业经历。骆奇博士结合自己的经历从学校申请、入学指导、学习方法、毕业选择、工作经验和发展路线等六大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 不同方面 具体建议
林晓燕 07级化学系化学专业; 现于帝国理工学院化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基于纳米孔的单分子分析 作为当天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博士代表,在帝国理工学院化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的林晓燕结合自身的经历分享了攻读博士学位需要的基本素质、申请奖学金的关键因素、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等三方面内容。 林晓燕首先提到了一批在英求学后进入英国顶尖名校任职的厦大校友,如在《Science》发表重大科研成果、在剑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陈路博士,还有就职于帝国理工学院的雷开宇博士、执教于杜伦大学的何新明博士和颜诚博士等等,她说这些校友是学弟学妹的好榜样,起到了表率作用,十分愿意与这些校友多交流。 然而,由于科学研究对研究者的性格、意志品质、志趣、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都有极高的要求,并非每一个人都适合走科学研究之路。科研过程中挫折、困难更是家常便饭,一旦选择便容不得动摇和轻言放弃。在选择攻博之前一定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特别是对于正在纠结是否攻博的同学来说,要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三思后行。 林晓燕获得了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爱丁堡大学的offer,更是获得了帝国理工学院全额校长奖学金。这项奖学金是该校唯一一个国际学生可以与欧盟国家学生共同竞争的奖学金项目,申请者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1)本科就读于重点大学;(2)本科成绩平均分在90分以上;(3)有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凭借着在厦大优异的学习成绩和硕士期间跟随导师课题组取得的科研成果,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这项奖学金。她认为,个人的学习成绩和研究成果是最重要的实力!当然,这还仅仅是敲门砖。真正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和学术领域,良好的科研习惯、宝贵的精神品质和高远的学术追求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林晓燕在厦大化学系度过了七年求学时光,硕士阶段师从博士生导师杨朝勇教授。她说,在导师课题组做研究的过程中,老师和学长帮助她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实验室里的每一瓶试剂都要标注清楚名称、制作日期和实验者的姓名等信息,做完实验后一定要清理干净实验台和实验室。这些好习惯是在厦大养成的,并且带到了帝国理工,也对现在的合作者产生了积极影响。保持整洁的科研环境、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是基础。 在科研过程中,失败乃常有之事。不要惧怕失败,而是要从失败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research”这个单词中“re”是反复、“search”是搜索、探索,科学研究正是需要这种锲而不舍、不断钻研和探索的精神。“由于我的研究领域与人类疾病问题紧密关联,所以我十分愿意解决一些真正的问题,挑战有难度的问题。只有树立更高的研究目标、有更高远的学术追求,才有勇气和动力去挑战更艰巨的课题,才能在科学研究之路上走的更高更远。”林晓燕说。 张泓顼 08级企业管理专业 经济学博士 宏观经济分析师 青年学者 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博士代表张泓顼是伦敦金融城一家金融咨询公司的宏观经济分析师,其研究领域为亚太经济发展、中国境外投资与经济增长以及人民币国际化。 在申请学校期间,他收到了牛津大学Hertford学院、国王学院(KCL)、曼彻斯特大学、爱丁堡大学四所老牌院校商学院的offer。但为了追随欧洲知名的国际经济、城市经济问题研究专家——英国皇家社科院院士Jonathan Beaverstock教授,他毅然选择了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后来,导师前往布里斯托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院长,他又紧随导师在布里斯托大学完成博士研究。张博士给出的建议正如他的选择:选好导师是极为重要的!他说:“正是在导师的帮助之下,我才得以在三年时间里完成从经济技能、经济学方法到经济思想的构建。”他重点结合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分享了其对“如何做好研究”、“什么样的研究是高质量的研究”等学术问题的理解。他认为,就经济学研究而言,只有将理论贡献、实证贡献和实践贡献有机统一和平衡的研究才是高质量的研究。 张博士说:“首先,你要思考的是你的研究是否作出了理论贡献!这要求研究者具备本专业、本领域、本研究范围内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既要具备完整的宏观经济、大类经济学的知识和理论体系,也要十分熟悉各门各派的经济理论及其联系与区别。同时,也要对一个区域的context(经济环境、语境)有具体了解。”张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的境外投资对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的研究,这就需要对中国的经济环境有清晰、准确的认识。不仅要熟悉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环境,同时也要熟悉解放后的经济环境,更要对整个中国经济史的经济制度的演变和整个中国历史的经济矛盾、重大经济改革有系统的学习和历史观的了解。他强调,具备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后,要通过构建理论体系来树立历史观。当具备了历史观的时候,才可以从过去的理论进行突破,新的理论才得以形成。这是博士学位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过程是痛苦的,需要每天都有大量的经济书籍、经济学知识、经济新闻和经济文献的学习与积累。 随后,张博士阐述了学术研究的实证贡献,方法论是核心。无论是经济学还是金融学,当研究者具备了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基础后,要找到一个与所研究问题相匹配的比较严谨的方法论。他说:“杰出的研究者会在方法论上寻求突破,但这对哲学的功力要求极高。我认为我的导师就是这方面的天才。” 第三方面是实践贡献。实践贡献指的是学术研究成果是否能够为政府或企业决策者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方案、建议或有效政策。然而,这对于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者来说是有难度的。社会经验与业界实践的缺乏使得研究者所提出的建议、计划或者政策很难具备有效性和实用性。因此,张博士把实践贡献更多的理解为一种对个体的启发,即研究发现是否可以对微观经济个体、决策者、企业家产生某种积极性的启发。他说:“要知道有时候一点微小的启发,可能要比一个系统性的政策具有更大意义。因为创新恰恰源于某种个人的启发、灵感或者想象力!” 孙天宇 10级化工系 现于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目前正在牛津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孙天宇主要从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和白血病的研究。本硕博六年时间里,他完成了从化工/法学(双学位)到生物学再到医药学的学科跨越。 孙天宇本科就读于厦大化工系,大三时以交换生的身份前往日本北海道大学医学院,跟随知名癌症生物学研究专家藤田恭之教授在北海道大学附属医院学习。在日本学习期间,他对生物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藤田恭之教授的推荐下,凭借着出色的英文和日语顺利进入伦敦大学(UCL)医学院癌症研究所跟随英籍日裔导师Hiroyuki Yamano教授学习。 孙天宇主要从学习品质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分享了心得体会。“我刚进入UCL(伦敦大学学院)时,发现中国学生都不爱问问题。不像英国学生那样,随时会打断老师去提问。我们班上五个中国学生都不提问,我要改变这种状况。”他回忆道。硕士第一个学期有两门重要的专业课,等量学习内容对拥有语言优势的英国同学来说消化的更快。为了减少差距,假期他就很认真的复习,圣诞节也没有出去玩儿,到最后,那门课程全班平均成绩为62分,他得到了94分。就在聚餐的前一晚,孙天宇依旧熬夜很晚阅读文献,他说确实要比英国同学付出更多才会有同样的收获。“课前充分准备,课后用功复习,少参加Chinese Society(华人学生聚会活动),多阅读English Study(英文专业文献)。”这成为了他的学习准则。 最后,孙天宇强调,出国读书挫折在所难免,要有良好的心态,千万不要因为刚开始与英国学生在语言能力方面差距大或者跟其他中国学生相比也有差距而气馁。厦大的学生只要努力一定会很棒,在伦敦大学读书时,他认识的三位厦大校友,全部拿到了distinction degree(最高荣誉学位)。 左起依次: (1)张亚—药学院13级化学生物学(硕士) 现于玛丽女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神经生物学; (2)张路丹-09级化学系 现于玛丽女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新能源材料; (3)林艳侠-10级医学院(硕士) 现于南安普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临终治疗决策。 此次年会前夕,主办单位对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加州大学(排名不分先后)等来自英国、美国十余所名牌大学的十二位博士、博士后学者进行了关于“读博期间最重要的三项素质(或三件事)是什么?” 的调查,通过文本分析,可抽象为下列视图: 在校友们分享学术之际,作为本次聚会的重要仪式,全英校友会校友们共同缅怀了校主嘉庚先生和王亚南、萨本栋、蔡启瑞、卢嘉锡、谢希德、葛家澍、余绪缨等老一辈学者、教授、学科奠基人。组织者还以互动问答的方式介绍了近年来在国际学术界取得成就的校友们。如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科学家苏新专教授(77级生物系),他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路易斯·米勒教授是助力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关键推荐人。再如2016年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的孙勇奎教授(77级化学系、XMU美洲校友会理事长、董事)和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田中群教授(77级化学系)、孙世刚教授(77级化学系),他们既是同学,还是室友,一时间成为佳话。 关怀 祝福 副校长詹心丽发来新春祝福 XMU校友总会发来新春贺信 当晚,全英校友会和全体校友也得到了诸多祝福和关怀。詹心丽副校长、校友总会曾国斌秘书长、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副处长余宏波、中国驻英大使馆外交官颜先生、中国银行(英国)有限公司曼彻斯特分行行长暨全英校友会理事长林秋婕、考文垂大学金融系系主任叶臻、校友会首任秘书长高钦泉先生(帝国理工医学工程博士)、全英校友会第三届理事会秘书长陈谐博士等学校管理层、校友总会、政界商界学界和企业家校友代表纷纷送上了对全英校友的新春祝福和关怀。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余宏波老师发来新春祝福 外交官颜先生结合当前英国退欧背景,特别强调了今后一段时间获得英国工作签证的难度会加剧。但随着中英两国在各领域合作广度、深度的不断拓展,兼备两国背景的人才将大受欢迎。外交官的职业属性需要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鼓励全英校友掌握本领、甘于奉献,并欢迎有志于外交事业的人才。 兄弟院校英国校友会发来贺信 同时,北京大学英国校友会、清华大学英国校友会和复旦大学英国校友会等兄弟院校也发来贺信,共同祝愿XMU全英校友会蒸蒸日上。 创业(就业) 创新 96年前,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创办厦门大学时说:“厦门是个外轮进出的港口,要让外国人进出厦门港时,一眼就能见到中国的一所大学。”战争年代,厦门大学曾内迁闽西山城长汀,在办学条件十分艰苦的八年时间里取得了骄人成绩。国民政府教育部举办的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学业竟试中,厦门大学均名列第一。国民政府教育部全国通令嘉奖,厦门大学由此被誉为“南方之强”。百年风雨,创业精神与创新精神已然成为“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的厦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春,正值厦门大学95周年校庆之际,应朱崇实校长邀请,86级校友共同商议,由国际新闻系86级校友喻龙和外贸系86级校友张曦发起的凤凰花季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公司的成立工作也提上日程。这项规模总额为五亿人民币的创业投资基金,将为厦门大学在校师生提供包括资金支持在内的创新创业支持与引导。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鼓励和时代背景中,厦门大学已形成“创业场地-创业资金-创业导师-创业项目-创业伙伴-创业比赛-创业课堂-创业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创业链,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宽广的创新创业舞台。 当晚,全英校友会副理事长、88级海洋系校友叶晓军和02级英文系校友辛艺群现身说法,分享了创业心得。目前已定居英国的叶晓军先生首先介绍了其具有EMBA和英国硕士学位的双重教育背景,结合其学习深造经历和就业、创业经历从创业与就业的工作量、工作性质、工作状态、工作待遇、承担的责任、面临的压力等微观方面进行对比,针对创业的不确定性、风险性给出了相应建议。鼓励年轻学子踏实进取,在工作岗位上积累经验,找准并抓住创业时机,实现创业价值。 辛艺群女士 02级英文系 创业新锐 辛艺群女士则结合自己工作、辞职、再读书、创业的丰富经历和心路历程分享了她获得T1E (Entrepreneur /英国企业家签证)的具体过程。辛艺群女士曾就职于中国教育电视台,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化对外传播方面的工作,与境外教育机构、传媒机构和文化机构有大量的合作机会。当她逐渐厌倦了国内媒体按部就班、束缚性强的工作状态,经过两年的思想斗争,毅然辞职来到英国攻读国际政治专业硕士学位。出国前已经有了创业的打算,硕士毕业时更是希望留在英国创业。然而,只有四大国际会计事务所才有更多提供工作签证的可能。当她正为留英而四处寻找工作机会时,朋友向他介绍了“T1GE (Graduate Entrepreneur/毕业生企业家签证)”,她迅速提交了完整的创业企划材料,此时距离她的学生签证截止日期只有一个星期。如今,她已经拥有正式的企业家签证(T1E),公司也初具规模,主要为中英传媒机构合作、文化交流和纪录片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服务。辛艺群女士说,创业路上充满了不易,有时孤独有时无助,只能自己克服。 相比于读博、创业,更多的留学生倾向于先工作一段时间以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当晚,作为唯一一位非厦大校友,就职于Ernst & Young(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金珂在工作间隙专程赶到现场分享了他和厦大结缘的故事。他此前在北京参加比赛时结识了厦大校友,从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他来到英国读硕士学位时与XMU全英校友会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联系。当晚他重点介绍了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对求职者的要求、工作升迁等内容,鼓励校友们找准目标、抓住机遇,解决好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赖尚伟(左为其夫人) 06级金融系 就职于巴黎银行(伦敦) 就职于巴黎银行(伦敦)的赖尚伟先生则带来了他的求职经验分享。赖先生曾在建发集团工作4年,2014年辞职来英攻读硕士学位。硕士第二学期,他为了留在英国开始求职,数十封求职信被拒绝后,他改进求职策略,凭借着之前的工作经验和履历更具针对性的投简历,最终经过笔试、电话面试等一些列考试获得了现在的工作。如今他已定居英国,而且其夫人也是厦大校友。 在异国他乡的文化环境里,在举目无亲的现实境遇中,孤独和恐惧是诸多初来英国的留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04级生物系校友、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姚博博士从心理学视角分析了恐惧感产生的原因,他指出:“恐惧感是成长的必然心理反应。”同时,他也用浪漫主义的方式鼓励校友们发掘潜能、追求卓越:“朝着北极星前进,即使到不了,也有可能落在月亮上,落在月亮上也比落在地球上好。” 历时五个小时的聚会,校友们从中英教育制度差异、教学方式差异、硕博士学习方法、学术研究能力、升学就业指导、创业经验分享、生活关怀等多个话题入手,呈现了一场宽视野、多维度、有深度、实用性强的讨论与分享会,完成了一场极具“人文性、思想力、指导性、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审美性”的完美仪式。全英校友会为在英学习、工作、生活的校友们创造了相聚的机会,直到聚会接近尾声,校友们纷纷留下彼此的联系方式,在依依不舍中道一声新年祝福。聚会结束后的一周时间里,全英校友会陆续收到了多位校友的聚会感想(已发表于全英校友会微信公众号),在此感谢各位校友的分享。 密西根大学法学院图书馆 “Amoy University”为厦门大学英文曾用名 Amoy源于“厦门”闽南话发音 回顾历史,创建于1931年的美国密西根大学法学院图书馆,阅览室四周展示着竣工之时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各大学徽章,包括了美国常春藤盟校、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各学院以及其他国家的顶尖大学。中国当时只有两所大学榜上有名,即厦门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1944年春,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教授李约瑟博士、纽卡斯尔大学教授雷立克、美国地质地理学家葛德石等先后到厦门大学考察和学术访问,称赞“厦门大学为加尔各答以东最好的大学”。 明代洪武二十年(1387年),嘉禾里西南端筑下了“厦门城”,寓意为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千百年来,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厦门连接东西、交通中外。如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和时代背景中,在95周年校庆“厦门大学走进世界”的办学目标中,当3000吨级的现代化科考船“嘉庚号”驶向海洋,当马来西亚分校迎来首批新生,厦门大学将在东南亚区域、东北亚区域乃至整个亚太区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厦大人迎来了在国际商贸、交通、文化传播、教育、服务等诸多领域新的机遇与挑战。 就全英校友会而言,始终以“全球格局、全球战略、全球视野”为目标,坚持“立足英国、辐射欧洲、面向全球”的宗旨,以“与善人游,如行雾中,虽不濡湿,潜自有润”的精神追求,为促进海外校友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归属、凝聚全球校友价值而建构厦大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XMU全英校友会丁酉鸡年新春年会参会校友合影留念 英国首相Theresa May在中国春节祝福中提到:“中英关系比任何时候都要牢固;英国接受的来自中国的投资比任何欧盟国家接受的中国投资都多;有15万中国学生在英国学习,来自中国的游客过去五年翻了一番;中英两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正在通力合作,共同处理很多紧迫问题;英国愿为加强两国在商业、外交、教育、旅游及文化方面的合作而努力,把英国打造成开放的、贸易自由的新角色。”跳出英国语境,放眼全球,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全球一体密切相联。一些文化学者和有识之士愈加坚定地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蕴藏着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的智慧。 对于留学生群体而言,面临着成长的烦恼、选择的纠结。梁漱溟老先生曾说:“人这一辈子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而且顺序错不得,第一是人与物的关系,第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三是人与内心的关系。”这些思想给青年学子以启迪,因此,每一个个体在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应当结合中华哲学思想、道德理念、人文精神,学贯东西、术道并重、不骄不躁、无愧于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嘉庚精神、厦大精神鞭策、激励着一代代厦大人践行儒家文化精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辱使命、薪火相传,这也是一代代厦大人漂洋过海来到英国求学之本。厦门大学全英校友将肩负使命、继往开来! 海德、王亚杰英国伦敦报道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